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师承专项班)
¥ 3980
非遗教务中心
共0课时
一、政策背景与项目定位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将其提升至国家文化战略核心层面。2011 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指出,“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培训”,从法律层面确立了传承人培训工作的重要地位。《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强调,要 “建立规范化的传承人岗位能力培训体系,完善非遗传承人培养机制”,为非遗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在《“十四五”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实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建立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四级传承人才培养体系” 被列为重点任务,明确提出每年培训不少于 2 万名非遗传承人的具体目标。同时,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2021—2025)》,要求加强传统师徒传承模式与现代职业教育的融合,推动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在此政策背景下,中华文化促进会培训中心联合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充分发挥各自在文化人才培养和非遗保护领域的专业优势,推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师承专项班)。本项目严格对标国家政策要求,以传统师徒传承模式为核心,致力于构建符合新时代需求的非遗传承人才培养体系,是落实国家非遗保护战略的重要举措,已纳入全国非遗人才数据库建设计划,获得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的专项指导和政策支持。二、主办单位(一)中华文化促进会培训中心中华文化促进会(简称“文促会NGO”,英文名称Chinese Culture Promotion Society)创立于1992年,是注册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的全国性联合性社会组织。文促会的业务范围包括学术交流、业务培训、专业展览、书刊编辑、国际合作及咨询服务等,是目前中国最大规模、最具代表性的文化NGO之一。2004年国家授予“全国先进民间组织”荣誉称号。现为中共中央联络部主管的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副会长单位。中华文化促进会培训中心是中华文化促进会直属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开展各类人才的培养和服务工作。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从古代社会活动以及演变中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有着丰富的内涵,在长期的发展中,不仅给我们华夏民族提供着营养,而且对世界的发展一直发挥着无法估量的作用。在新形势下,我们汲取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合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来,古为今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并结合各专业领域开展人才培养服务。中华文化促进会培训中心,依托中华文化促进会各中华传统文化领域的师资和专业优势结合先进的互联网人才培养服务和评价体系,紧紧围绕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研发、技术平台搭建和市场模式创新,在全国开展了服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各领域人才需求的岗位能力培训项目运营推广、人才培养服务,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专业人才,推动了国家相关人才培养战略。(二)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China National Intangible Heritage Protection Center)-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WWW.CNIH.ORG.CN),是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示精神,在相关部门的监督下发起成立。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致力于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事业的专业机构和信息网络平台。 平台依托现代化的数字技术与信息网络打造专业的服务枢纽,以 “传承文化根脉,赋能非遗发展” 为使命,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政策宣传和理念传播,巩固全国非遗保护的学术研究和研创成果,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培养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项目的传承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项目数据库为一体的综合性非遗保护生态。 中心面向全国发掘并保护依赖口授、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使濒临消亡的传统技艺得到更好的发展延续,积极凝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观念与理论共识,充分整合全社会的学术、经济、舆论资源,广泛吸引社会公众参与,共同推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面、健康发展,让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三、培养目标本专项班以国家非遗保护政策为指引,以传统师徒传承模式为特色,旨在培养一批政治素质过硬、技艺功底扎实、文化责任感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通过系统培训,帮助学员深入理解非遗保护相关政策法规,熟练掌握非遗传统技艺的核心技法,明确传承人的责任与使命,提升传承实践能力和创新发展水平,为非遗传承事业培养中坚力量,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四、招生对象1、已入选县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人员,希望进一步提升技艺水平和综合素养,拓展非遗传承新思路;2、从事非遗相关工作的从业者,如传统工艺工坊负责人、非遗文化企业员工等,渴望增强自身专业能力,在行业中取得更好发展;3、对非遗传承满怀热情,具备一定非遗技艺基础,有志投身非遗事业的社会各界人士,包括高校相关专业学生、手工艺爱好者等 。五、教学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师承专项班):136 课时(必修36课程、选修100课时)本专项班采用 “传统师徒制 + 现代理论教学” 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邀请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担任导师,以 “一对一” 或 “一对多” 的形式,进行非遗传统技艺的面对面传授和实践指导;同时,安排非遗理论、政策法规等课程,由行业专家进行系统讲授,确保学员在掌握精湛技艺的同时,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政策认知。六、考核与证书考核方式: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要求和非遗传承人才培养标准,对学员进行理论知识、技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综合考核。考核内容包括非遗基础知识、法律法规、传统技艺实操、传承实践成果等方面。证书颁发:完成规定学习内容且考核合格的学员,将获得由中华文化促进会培训中心颁发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岗位能力培训证书”,并纳入中华文化领域人才数据库;同时,学员信息将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www.cnih.org.cn)非遗传承人栏目公布,并获得由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数据库(zs.cnih.org.cn)共同颁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入库证书和铜牌,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数据库 。七、报名事项(一)报名材料个人身份证复印件(正反面);个人简历,包括学习经历、工作经历、与非遗相关的实践经历等;近期免冠一寸照片电子版及纸质版若干张;已入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相关证明材料(如有);非遗技艺作品照片或视频、成果证明等材料(如有) 。(二)收费标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师承专项班)学费为 3980 元 / 人,费用由上海辰鑫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收取并开具发票。学员可通过银行汇款、手机在线对公转账或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官方企业微信支付。账户名称:上海辰鑫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账户号码:15311048740042开户银行:平安银行上海安亭支行(三)报名咨询咨询电话:4008187293报名咨询:张老师咨询电话:13817778442官方微信:本招生简章内容严格依据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政策制定,项目各项安排均符合国家规定和行业标准。我们热忱欢迎广大有志于非遗传承的人士积极报名,共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事业贡献力量!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师资专项班)
¥ 5980
非遗教务中心
共0课时
一、政策背景与项目定位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教育体系的融合发展。2011 年 2 月 25 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自 2011 年 6 月 1 日起施行。该法明确指出 “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培训”,并要求 “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从法律层面确立了非遗教育以及传承人培训工作的重要地位,为非遗保护与教育融合提供了基础法律框架 。2022 年 4 月 20 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自 2022 年 5 月 1 日起施行。其中强调职业教育要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鼓励行业组织、企业共同参与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并且鼓励职业学校聘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等高技能人才参与人才培养、技能传承等工作,为非遗技艺在职业教育中的规范化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 。《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强调,要 “构建非遗传承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为非遗师资队伍建设指明方向。在《“十四五”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加强非遗师资培养,推动非遗技艺在职业教育、基础教育中的规范化教学” 被列为重点任务,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 “到 2025 年培养一批兼具技艺传承能力与教学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师资”。在此背景下,中华文化促进会培训中心联合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推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师资专项班),严格对标《非遗传承人群师资培训标准(试行)》,致力于构建 “政策引领、教学导向、实践融合” 的专业化师资培养体系,已纳入全国非遗人才数据库建设计划,获得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专项指导。二、主办单位(一)中华文化促进会培训中心中华文化促进会(简称“文促会NGO”,英文名称Chinese Culture Promotion Society)创立于1992年,是注册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的全国性联合性社会组织。文促会的业务范围包括学术交流、业务培训、专业展览、书刊编辑、国际合作及咨询服务等,是目前中国最大规模、最具代表性的文化NGO之一。2004年国家授予“全国先进民间组织”荣誉称号。现为中共中央联络部主管的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副会长单位。中华文化促进会培训中心是中华文化促进会直属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开展各类人才的培养和服务工作。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从古代社会活动以及演变中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有着丰富的内涵,在长期的发展中,不仅给我们华夏民族提供着营养,而且对世界的发展一直发挥着无法估量的作用。在新形势下,我们汲取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合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来,古为今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并结合各专业领域开展人才培养服务。中华文化促进会培训中心,依托中华文化促进会各中华传统文化领域的师资和专业优势结合先进的互联网人才培养服务和评价体系,紧紧围绕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研发、技术平台搭建和市场模式创新,在全国开展了服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各领域人才需求的岗位能力培训项目运营推广、人才培养服务,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专业人才,推动了国家相关人才培养战略。(二)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China National Intangible Heritage Protection Center)-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WWW.CNIH.ORG.CN),是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示精神,在相关部门的监督下发起成立。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致力于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事业的专业机构和信息网络平台。 平台依托现代化的数字技术与信息网络打造专业的服务枢纽,以 “传承文化根脉,赋能非遗发展” 为使命,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政策宣传和理念传播,巩固全国非遗保护的学术研究和研创成果,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培养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项目的传承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项目数据库为一体的综合性非遗保护生态。 中心面向全国发掘并保护依赖口授、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使濒临消亡的传统技艺得到更好的发展延续,积极凝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观念与理论共识,充分整合全社会的学术、经济、舆论资源,广泛吸引社会公众参与,共同推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面、健康发展,让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三、培养目标本专项班以国家非遗教育政策为指引,以 “技艺教学化转化” 为核心定位,旨在培养具备以下能力的专业师资:政策理论素养:深入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关于非遗传承与教育的条款,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对职业院校非遗教学的要求等政策法规,能将国家非遗教育要求转化为具体教学方案;教学转化能力:掌握非遗技艺模块化教学方法,能依据不同年龄段学员特点,将传统工艺拆解为适合青少年 / 成人的教学单元;教育创新能力:具备 “非遗 + 学科教育”“非遗 + 现代技术” 的课程开发能力,如设计非遗主题 STEAM 课程、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让非遗教育紧跟时代步伐;实践指导能力:能在中小学、职业院校及培训机构开展非遗工作坊,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的传承与传播要求,组织教学实践与成果转化,推动非遗在教育场景中的落地 。四、招生对象教育从业者:中小学艺术教师、职业院校手工艺专业讲师、非遗培训机构教学负责人;非遗传承人:已入选县级以上非遗项目,且有从事校园 / 社会教育意愿的传承人;文化教育创业者:计划开展非遗研学、技艺培训的机构创始人及核心团队成员;师范院校相关专业学生:艺术教育、非遗保护等专业,有志于从事非遗教育的在校学生。五、教学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师资专项班):148 课时(必修48课程、选修100课时)围绕 “非遗教育专业化” 核心目标,构建 “政策引领、教学导向、实践赋能” 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重点提升学员非遗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能力。(一)政策与理论筑基法规解读:深度剖析《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非遗教育条款、《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技能人才培养要求,结合《关于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建设的指导意见》,解析非遗教育政策落地路径。教育理论:系统学习《非遗教育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论》,掌握不同年龄段(青少年、成人)教学特点,构建非遗教育理论框架。(二)技艺教学转化实训教学拆解训练:由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示范传统技艺教学转化,将复杂工艺拆解为适合课堂教学的标准化模块(如将刺绣技艺分解为纹样认知、针法练习、作品创作三阶段教学)。教案实战设计:学员针对中小学课后服务、职业院校选修课、社区培训等场景,在导师指导下完成 3 套完整非遗课程教案,涵盖教学目标、教学流程、评价方式等内容。(三)实战教学演练基地教学:学员进入中小学非遗传承基地,开展 6 课时现场教学,由教育专家与非遗传承人组成双导师团队,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堂互动等维度进行点评指导。项目化成果输出:独立策划并执行 “非遗进校园” 主题活动(如非遗文化周、技艺体验工坊),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教学实践案例,实现从理论到落地的完整闭环。六、考核与证书(一)考核体系教育政策理论考核(线上):1、考查非遗教育政策理解、教学理论应用,重点涵盖《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相关条款,120 分钟 / 100 题,60 分合格;2、在线学习满 10 学时可申请,未合格需完成全部课程后重考。教学实操考核(线下 + 线上):1、提交 3 套完整教案并进行 1 课时现场教学(或教学视频),由教育专家与非遗传承人评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对传承与传播的要求,从教学目标达成、内容准确性、方法适用性等方面综合评判,60 分合格;2、未合格者 15 日内按意见修改后补考。实践成果考核(全过程):1、提交 “非遗教学实践报告”(含学生作品、教学反馈、成果转化数据),体现对非遗教育实践的总结与反思;2、参与 2 次线下培训、3 次教学实践方可申请,60 分合格,未合格者 30 日内补考。(二)证书颁发1、完成规定学习内容且考核合格的学员,将获得由中华文化促进会培训中心颁发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岗位能力培训证书”,并纳入中华文化领域人才数据库;2、同时,学员信息将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www.cnih.org.cn)非遗传承人栏目公布,并获得由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数据库(zs.cnih.org.cn)共同颁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入库证书和铜牌,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数据库 。七、报名事项(一)报名材料个人身份证复印件(正反面);个人简历,包括学习经历、工作经历、与非遗相关的实践经历等;近期免冠一寸照片电子版及纸质版若干张;已入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相关证明材料(如有);非遗技艺作品照片或视频、成果证明等材料(如有) 。(二)收费标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师承专项班)学费为 5980 元 / 人,费用由上海辰鑫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收取并开具发票。学员可通过银行汇款、手机在线对公转账或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官方企业微信支付。账户名称:上海辰鑫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账户号码:15311048740042开户银行:平安银行上海安亭支行(三)报名咨询咨询电话:4008187293报名咨询:张老师咨询电话:13817778442官方微信:本招生简章内容严格依据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政策制定,项目各项安排均符合国家规定和行业标准。我们热忱欢迎广大有志于非遗传承的人士积极报名,共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事业贡献力量!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高级研修班)
¥ 19800
非遗教务中心
共0课时
一、政策背景与项目定位2011 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作为非遗保护领域首部专项法律,明确提出 “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培训”,为非遗人才培养奠定法律基石。2021 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指出,需 “完善非遗传承梯队建设,培育高层次非遗领军人才”,标志着非遗人才培养从普及化向专业化、精英化转型。在《“十四五”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实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 被列为重点任务,明确要求建立 “国家级 — 省级 — 市级 — 县级” 四级人才培养体系,并提出 “到 2025 年,培训不少于 2 万名非遗传承人群,培育 1000 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非遗领军人才” 的量化目标。同时,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教育部、人社部等多部门印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2021—2025)》,特别强调需针对省级以上传承人、行业领军者开设高级研修项目,推动非遗技艺创新、产业转化与国际传播。此外,国际层面的非遗保护合作也为高层次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我国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缔约国,深度参与全球非遗保护体系建设,亟需一批既精通传统技艺、又具备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在国际舞台讲好中国非遗故事。为全面落实国家战略部署,中华文化促进会培训中心联合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推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高级研修班。本研修班聚焦高层次非遗传承人才培养需求,通过系统化课程设计、实战化项目训练与国际化视野拓展,致力于提升学员的文化理论素养、创新实践能力与产业发展水平,为非遗传承事业培养兼具专业深度和跨界视野的复合型人才。二、主办单位(一)中华文化促进会培训中心中华文化促进会(简称“文促会NGO”,英文名称Chinese Culture Promotion Society)创立于1992年,是注册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的全国性联合性社会组织。文促会的业务范围包括学术交流、业务培训、专业展览、书刊编辑、国际合作及咨询服务等,是目前中国最大规模、最具代表性的文化NGO之一。2004年国家授予“全国先进民间组织”荣誉称号。现为中共中央联络部主管的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副会长单位。中华文化促进会培训中心是中华文化促进会直属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开展各类人才的培养和服务工作。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从古代社会活动以及演变中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有着丰富的内涵,在长期的发展中,不仅给我们华夏民族提供着营养,而且对世界的发展一直发挥着无法估量的作用。在新形势下,我们汲取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合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来,古为今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并结合各专业领域开展人才培养服务。中华文化促进会培训中心,依托中华文化促进会各中华传统文化领域的师资和专业优势结合先进的互联网人才培养服务和评价体系,紧紧围绕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研发、技术平台搭建和市场模式创新,在全国开展了服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各领域人才需求的岗位能力培训项目运营推广、人才培养服务,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专业人才,推动了国家相关人才培养战略。(二)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China National Intangible Heritage Protection Center)-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WWW.CNIH.ORG.CN),是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示精神,在相关部门的监督下发起成立。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致力于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事业的专业机构和信息网络平台。 平台依托现代化的数字技术与信息网络打造专业的服务枢纽,以 “传承文化根脉,赋能非遗发展” 为使命,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政策宣传和理念传播,巩固全国非遗保护的学术研究和研创成果,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培养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项目的传承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项目数据库为一体的综合性非遗保护生态。 中心面向全国发掘并保护依赖口授、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使濒临消亡的传统技艺得到更好的发展延续,积极凝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观念与理论共识,充分整合全社会的学术、经济、舆论资源,广泛吸引社会公众参与,共同推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面、健康发展,让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三、培养目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高级研修班):64 课时本研修班以国家非遗高层次人才培养政策为指引,以 “创新引领、产业赋能” 为核心定位,旨在培养具备以下能力的卓越人才:政策深度应用:深入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政策法规,能够将政策要求转化为非遗传承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实践方案。创新实践突破:掌握非遗技艺与现代科技、设计、艺术融合的创新方法,具备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非遗文创产品、数字作品的能力。产业运营领航:提升非遗项目的市场化、产业化运营水平,能够主导非遗品牌建设、IP 开发及文旅融合项目策划。国际传播担当:具备国际视野与跨文化传播能力,能够推动非遗文化在国际舞台的展示与交流,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四、招生对象1、省级及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入选省级及以上非遗项目,在技艺传承、创新发展方面有突出成果者。2、非遗产业领军人物:非遗企业创始人、非遗文化机构负责人,具有 3 年以上行业运营经验,主导过成功商业项目。3、高校及科研专家:从事非遗研究、教学的副教授及以上职称人员,或拥有博士学位、发表过重要非遗研究成果的学者。4、文化跨界精英:在文旅融合、文创设计、国际文化交流等领域取得显著成绩,有志于推动非遗创新发展的专业人士。五、教学模式围绕 “高端引领、实战导向” 核心目标,构建 “政策研学 - 创新实践 - 国际赋能” 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全面提升学员的综合能力。(一)政策与理论研学政策深度解读:邀请文旅专家、法学学者深度剖析《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细则、《“十四五”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重点任务,结合国内外非遗保护案例,探讨政策创新应用路径。学术前沿研讨:开展 “非遗传承与文化自信”“非遗产业创新发展” 等主题研讨,组织参与国家级非遗研究课题,提升学员理论研究与学术创新能力。(二)创新实践与产业赋能跨界创新工坊:将联合高校、头部科技企业,开展 “非遗 + 数字技术”“非遗 + 现代设计” 工作坊,学员参与非遗文创产品开发、数字 IP 打造、沉浸式体验项目设计等全流程实践。产业实战项目:对接非遗文创企业、文旅集团、电商平台,学员分组开展非遗品牌策划、市场推广、商业运营实战,通过项目路演、资本对接会等形式检验成果。(三)高端资源对接与成果孵化行业领袖对话:举办 “非遗创新发展峰会”,邀请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文化产业巨头、国际文化组织代表,与学员面对面交流行业趋势与资源合作。成果孵化支持:优秀研修成果将推荐至中国非遗博览会、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等平台展示,并提供项目孵化、资本对接等后续服务。六、考核与证书(一)考核体系1、政策理论考核: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十四五”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等政策法规,提交具有创新性和实践指导意义的非遗政策研究与应用报告,并进行专家答辩,重点考查对政策的深度理解、转化应用能力以及理论创新水平,满分 100 分,60 分合格。2、创新实践考核:展示非遗创新项目成果,包括但不限于非遗文创产品、数字作品、艺术创作等,需体现非遗技艺与现代科技、设计、艺术的深度融合。结合项目市场反馈、用户评价及专家评审意见进行综合打分,满分 100 分,60 分合格。3、产业实战考核:通过非遗产业项目路演、商业计划书评审、模拟资本对接等环节,全面评估学员在非遗品牌建设、IP 开发、文旅融合项目策划等方面的产业运营能力,以及资源整合、市场开拓和风险应对能力,满分 100 分,60 分合格。(二)证书颁发1、完成规定学习内容且考核合格的学员,将获得由中华文化促进会培训中心颁发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岗位能力培训证书”,并纳入中华文化领域人才数据库;2、同时,学员信息将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www.cnih.org.cn)非遗传承人栏目公布,并获得由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数据库(zs.cnih.org.cn)共同颁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入库证书和铜牌,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数据库 。七、报名事项(一)报名材料个人身份证复印件(正反面);个人简历,包括学习经历、工作经历、与非遗相关的实践经历等;近期免冠一寸照片电子版及纸质版若干张;已入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相关证明材料(如有);非遗技艺作品照片或视频、成果证明等材料(如有) 。(二)收费标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高级研修班)学费为 19800 元 / 人,费用由上海辰鑫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收取并开具发票。学员可通过银行汇款、手机在线对公转账或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官方企业微信支付。账户名称:上海辰鑫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账户号码:15311048740042开户银行:平安银行上海安亭支行(三)报名咨询咨询电话:4008187293报名咨询:张老师咨询电话:13817778442官方微信:本招生简章内容严格依据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政策制定,项目各项安排均符合国家规定和行业标准。我们热忱欢迎广大有志于非遗传承的人士积极报名,共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事业贡献力量!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产业专题班)
¥ 29800
非遗教务中心
共0课时
一、政策背景与项目定位在全球化与现代化快速发展的时代浪潮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的瑰宝,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近年来,我国对非遗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从法律保障到政策扶持,逐步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非遗保护与发展体系。2011 年 2 月 25 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自 2011 年 6 月 1 日起施行。该法明确指出 “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生产性保护”,为非遗与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推动非遗从静态保护向动态传承转变。2022 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强调职业教育要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鼓励行业组织、企业共同参与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并且鼓励职业学校聘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等高技能人才参与人才培养、技能传承等工作,进一步打通了非遗技艺职业化、产业化的通道 。《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 “推动非遗与旅游、体育、会展、互联网等深度融合,培育一批非遗旅游景区、非遗特色小镇、非遗主题酒店”,为非遗产业指明了跨界融合的方向。《“十四五”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更是将 “加强非遗产业化人才培养,构建非遗产业发展生态” 列为重点任务,明确提出要 “支持非遗项目的生产性保护,促进非遗技艺与现代设计、生产、经营相结合,开发具有市场潜力的非遗产品和服务”。与此同时,我国非遗产业发展呈现出蓬勃态势。数据显示,近年来非遗相关企业注册量年均增长率超过 20%,非遗文创产品市场规模突破千亿元,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上非遗话题播放量累计超百亿次。但在繁荣背后,也面临诸多挑战:如非遗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品牌竞争力;传承人产业运营能力不足,难以适应市场化需求;非遗与现代科技、新兴产业的融合程度较低等。在此背景下,中华文化促进会培训中心联合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推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产业专题班。项目聚焦非遗产业发展痛点,致力于培养既懂非遗技艺传承、又精通产业运营的复合型人才,推动非遗从 “文化资源” 向 “文化生产力” 转化,助力非遗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二、主办单位(一)中华文化促进会培训中心中华文化促进会(简称“文促会NGO”,英文名称Chinese Culture Promotion Society)创立于1992年,是注册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的全国性联合性社会组织。文促会的业务范围包括学术交流、业务培训、专业展览、书刊编辑、国际合作及咨询服务等,是目前中国最大规模、最具代表性的文化NGO之一。2004年国家授予“全国先进民间组织”荣誉称号。现为中共中央联络部主管的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副会长单位。中华文化促进会培训中心是中华文化促进会直属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开展各类人才的培养和服务工作。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从古代社会活动以及演变中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有着丰富的内涵,在长期的发展中,不仅给我们华夏民族提供着营养,而且对世界的发展一直发挥着无法估量的作用。在新形势下,我们汲取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合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来,古为今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并结合各专业领域开展人才培养服务。中华文化促进会培训中心,依托中华文化促进会各中华传统文化领域的师资和专业优势结合先进的互联网人才培养服务和评价体系,紧紧围绕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研发、技术平台搭建和市场模式创新,在全国开展了服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各领域人才需求的岗位能力培训项目运营推广、人才培养服务,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专业人才,推动了国家相关人才培养战略。(二)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China National Intangible Heritage Protection Center)-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WWW.CNIH.ORG.CN),是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示精神,在相关部门的监督下发起成立。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致力于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事业的专业机构和信息网络平台。 平台依托现代化的数字技术与信息网络打造专业的服务枢纽,以 “传承文化根脉,赋能非遗发展” 为使命,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政策宣传和理念传播,巩固全国非遗保护的学术研究和研创成果,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培养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项目的传承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项目数据库为一体的综合性非遗保护生态。 中心面向全国发掘并保护依赖口授、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使濒临消亡的传统技艺得到更好的发展延续,积极凝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观念与理论共识,充分整合全社会的学术、经济、舆论资源,广泛吸引社会公众参与,共同推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面、健康发展,让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三、培养目标本专题班以国家非遗产业化发展政策为指引,以 “市场驱动、产教融合” 为核心定位,旨在培养具备以下能力的专业产业人才:政策精准落地:深度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生产性保护条款,以及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等相关政策,能够将政策红利转化为非遗产业项目的具体实施方案与发展策略。产品创新研发:掌握非遗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数字技术融合的创新方法,具备独立开发兼具文化内涵与市场竞争力的非遗文创产品、沉浸式体验项目、数字 IP 等创新成果的能力。产业全链运营:精通非遗项目从品牌定位、产品开发、供应链管理到市场推广、商业运营的全流程,能够主导非遗品牌建设、IP 孵化及文旅融合项目的策划与落地。资源整合与拓展:具备整合政府资源、企业资本、高校智力支持的能力,善于搭建多方协作平台,拓展非遗产业的市场渠道与发展空间,实现产业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四、招生对象1、非遗企业管理者:非遗工坊、文创公司、文旅机构的创始人或运营负责人,需具备 2 年以上行业经验;2、资深非遗传承人:县级及以上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有将技艺产业化发展的明确规划;3、文旅产业从业者:非遗旅游开发、研学课程设计、文化项目运营等领域的专业人士;4、非遗创业者:计划进入非遗产业赛道,具备创新项目策划能力的创业团队核心成员。五、教学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产业专题班):64 课时围绕 “政策引领、市场导向、实战赋能” 核心目标,构建 “理论筑基 — 技能实训 — 产业落地” 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一)政策与市场理论模块产业政策解读:邀请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司专家解析《非遗产业发展指导意见》,拆解 “非遗 + 乡村振兴”“非遗 + 数字经济” 等政策落地路径;市场趋势分析:联合艾瑞咨询、中国非遗产业研究院发布《2024 非遗消费趋势报告》,剖析 Z 世代非遗消费偏好与市场机会。(二)实战技能培训模块品牌与营销实训非遗品牌 IP 化打造:学习故宫文创、苏州非遗工坊等案例的品牌定位与视觉体系设计;新媒体营销实战: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开展非遗产品直播带货实训,完成 10 场以上商业直播。产品开发与供应链管理非遗产品设计工作坊:与中央美院设计团队合作,从传统纹样中提取现代设计元素,开发系列化文创产品;供应链优化:走访义乌非遗产品供应链基地,学习成本控制、品质管理与规模化生产经验。商业模型设计非遗研学课程设计:基于 “技艺体验 + 文化教育” 模式,开发适合中小学及成人的非遗研学产品;商业计划书撰写:在导师指导下完成非遗创业项目的市场分析、盈利模式与融资规划。(三)产业融合实践模块跨界项目实战:参与 “非遗 + 民宿”“非遗 + 元宇宙” 等跨界项目策划,如为古镇民宿设计非遗主题体验活动;企业参访研学:走访杭州良渚非遗小镇、景德镇陶瓷文创园区等标杆项目,与企业创始人面对面交流运营经验。六、考核与证书(一)考核体系1、政策理论考核:提交非遗政策研究与创新应用报告,进行专家答辩,重点考查政策转化与理论创新能力,满分 100 分,60 分合格。2、创新实践考核:展示非遗创新项目成果(如文创产品、数字作品、商业策划案),结合市场反馈与专家评审打分,满分 100 分,60 分合格。3、产业实战考核:通过项目路演、商业计划书评审、模拟资本对接等环节,评估学员产业运营能力,满分 100 分,60 分合格。(二)证书颁发1、完成规定学习内容且考核合格的学员,将获得由中华文化促进会培训中心颁发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岗位能力培训证书”,并纳入中华文化领域人才数据库;2、同时,学员信息将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www.cnih.org.cn)非遗传承人栏目公布,并获得由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数据库(zs.cnih.org.cn)共同颁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入库证书和铜牌,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数据库 。七、报名事项(一)报名材料个人身份证复印件(正反面);个人简历,包括学习经历、工作经历、与非遗相关的实践经历等;近期免冠一寸照片电子版及纸质版若干张;已入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相关证明材料(如有);非遗技艺作品照片或视频、成果证明等材料(如有) 。(二)收费标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产业专题班)学费为 29800 元 / 人,费用由上海辰鑫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收取并开具发票。学员可通过银行汇款、手机在线对公转账或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官方企业微信支付。账户名称:上海辰鑫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账户号码:15311048740042开户银行:平安银行上海安亭支行(三)报名咨询咨询电话:4008187293报名咨询:张老师咨询电话:13817778442官方微信:本招生简章内容严格依据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政策制定,项目各项安排均符合国家规定和行业标准。我们热忱欢迎广大有志于非遗传承的人士积极报名,共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事业贡献力量!
京剧脸谱:非遗艺术中的面部密码与文化传承
¥ 1280
非遗教务中心
共6课时
长沙三绝:湘绣、棕编与菊花石雕的非遗密码
¥ 1280
非遗教务中心
共4课时
昆曲兰韵:非遗传承与艺术实践课程
¥ 1280
非遗教务中心
共5课时
中国剪纸文化传承与创新
¥ 1280
非遗教务中心
共8课时
茶艺文化与礼仪实训课程
¥ 1280
非遗教务中心
共5课时
掐丝珐琅景泰蓝工艺全解析
¥ 1280
非遗教务中心
共6课时
太极拳基础入门 与核心技法详解
¥ 1280
非遗教务中心
共4课时
国粹京剧的文化解析与艺术传承
¥ 1280
非遗教务中心
共5课时
中国蓝染工艺的文化解码与技艺传承
¥ 1280
非遗教务中心
共5课时
中国皮影戏光影里的千年传承
¥ 1280
非遗教务中心
共6课时
独竹漂:赤水非遗水上技艺
¥ 1280
非遗教务中心
共5课时
打铁花:千年火艺的非遗传承与文化解码
¥ 1280
非遗教务中心
共4课时
Copyright © 2025 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沪ICP备2022013901号